從西安看古代王陵建造和風水學發展(二)
日期:2013年10月昭陵
回到唐朝,從太宗李世民開始,王陵就以依山為陵的形式建造,主要原因離不開防盜,亦關於順從先他離世的妻子(長孫皇后),希望她死後不要厚葬,僅以山而葬,不起墳墓的儉薄送終要求,而將自己和長孫皇后的合葬陵寢,選於咸陽市禮泉縣的九嵕山上。 陵墓定名為昭陵,該陵建於九嵕山的主峰上,主峰高1224.9米。
按〈唐會要—陵議〉記載,位置是李世民生前親自選定的,長孫皇后死後,在九嵕山南腰開鑿洞窟為陵寢。 十三年後太宗駕崩,其子高宗李治遵照太宗遺願,亦將太宗葬于九嵕山昭陵內。
昭陵地勢突兀,主峰孤露頂上石骨嶙峋,四周溝壑縱橫,按風水巒頭所論,此為祖山發脈之處,龍樓鳳閣,非陰陽交溝結穴之地,葬後人丁必破損,流徙不安。
從此看出唐朝開國之初,還沒有應用上南方山龍風水學說。
乾陵
昭陵之後,乾陵是唐代第二個依山為陵的王陵,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夫妻的合葬陵,位於陝西省乾縣城的梁山之上。
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,在位三十四年,弘道元年(683年)逝世,同年后武則天任命官員興建乾陵以安葬高宗。
與昭陵相似都主要為了防盜,依梁山自然山勢,將乾陵的陵寢建於山頂內,在山腰開鑿隧道通往陵寢,之後再用山上同樣的大石封閉入口,使人難以認出入口位置,工程艱巨浩大。 許多人都稱贊乾陵很美,又很有特色,但以基本風水學論,乾陵選址極有問題,梁山有三個山峰,都是呈圓錐形的,主峰靠北即乾陵陵寢位置,另外兩個山峰在南方,分處左右,稱為雙乳峰,遠望梁山有如一個仰臥著的美人身軀,主峰與雙乳峰之間即神道位置,有一水溝在右邊向西再轉西南方流去,梁山的東面是泔河,在乾陵的左方向東南流去,這兩支流水成了乾陵左右的隨龍水,但成八字形向前方流去,遠遠匯入渭河上下兩處,外前方沒有合水,形格就是穴下牽裙砂,加上陵寢建於山頂內主峰孤露,四面石骨粗雄,脈氣尚未化嫩,使人丁破損,女人則有淫亂之應。 武則天婦奪夫權,及後稱帝又改唐為周,使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,這是乾陵的設計安排或是天意,大家可以考證和深思。
橋陵
這正正聯系出風水與事情的吻合,在橋陵建成的同時,唐睿宗之子唐玄宗李隆基,開創了唐朝最鼎盛的開元盛世,這時國力強盛,社會昇平,是中國其中的一個輝煌時刻。 從依山為陵開始,加上山龍風水學的發展,唐代以後的王陵都沒有在山頂上建造,改而在山腰或以下,脈氣化嫩之地取穴,在及後之明清兩朝的王陵建造上,山龍風水學之應用更為升華,如明朝的十三陵,清朝的東陵和西陵,當中有不少的帝王大地傑作,好樣我們細致欣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