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2日星期四

秦始皇陵


秦始皇陵

日期:2013年8月 




 
秦始皇(公元前259年-公元前210年),姓嬴,名政,是秦朝開國君主,自稱『始皇帝』,從此有了『皇帝』一詞。在中國歷史上,秦朝是自西周以後再次統一全國的大朝代,但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,就只有15年國運。秦始皇在這短短的時間裡,制定了不少政策,還建設許多國家工程,例如修築長城開鑿靈渠,建阿房宮等,亦包括興建自己的陵墓,後人稱該陵墓為『秦始皇陵』。



興建秦始皇陵共花了三十多年才完成,位置在西安驪山的北邊,前朝渭河。有古籍記載,驪山一帶盛產黃金,南面的藍田以盛產美玉聞名,故此秦始皇把陵墓建設於此。除了參考古籍記載,我們現時可親臨該陵墓,可發現該地氣勢不凡,不難想象秦始皇為何將陵墓興建於此。當時的陵墓多以堆土而成,像秦始皇陵亦是用堆土方式,築起一個山崗高約一百米。秦始皇一直希望長生不老,就算死了也想永享帝王生活,他將陵墓建成一個地下皇宮,有著自己的軍隊和宮殿,有名的的秦兵馬俑就是這樣建造出來的。



秦始皇39歲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,50歲出巡時駕崩,時間在公元前210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有一段記載:出遊,「三十七年十月癸丑,始皇出遊」;去世,「七月丙寅,始皇崩於沙丘平臺」。公元前207年十月秦始皇駕崩後三年,秦王子嬰向楚將劉邦投降,秦朝便滅亡,他的子孫很快都被項羽誅滅,可算是家破人亡。若秦始皇真葬於現時的秦始皇陵,看來風水真是很差了,當然這不單是風水問題,更重要的是因緣果報。就是因為果報,秦始皇陵雖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去建造,但所選的地方,都不是一個理想的安葬帝皇之所。



風水學問起源於周朝未和戰國時代,由文獻中可知,古代的風水多用作城鎮村落選址、還有宮殿建設,後來才發展至尋找穴葬地。在秦朝當時墓葬主要在平地建造,對山龍的看法還未發展成熟,至晉朝有郭璞的葬經,才有比較詳細的山水陰陽等巒頭學說。秦始皇陵坐南朝北背靠驪山,驪山是秦嶺下來的一組分枝龍脈,也是西安垣局的東垣主要部份,垣即城牆的意思。



秦嶺屬于中國三大幹龍之一的中幹龍的一部份,整個秦嶺由西至東行龍,驪山過後便是華山,往下又結成洛陽的紫微恒局,接續再往東行至山東龍盡處。驪山和華山在風水的作用,是西安的下砂關攔,驪山更是西安垣局的東邊城牆,垣局中的幹水是渭河,也是隨秦嶺一樣從西往東流。作為垣局中的城牆和下砂關攔,驪山沒有大結地,它的北面只有開面朝拱渭河對岸的山巒。



從秦始皇陵驟眼遠望驪山,如開大帳落脈,群龍齊出氣勢不凡,但細看之下大帳成內彎形,各條脈絡主僕難分,並且十分短束和剛直,互相沒有關顧之情,一個一個的山巒重重疊疊,有如行軍列隊正向北方,這樣的脈中界水,必沒有分合而且無情。現今地質及考古專家對秦始皇陵已開展了勘察,發現陵墓下的四周都有圍牆,特別在南邊即依驪山方向,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,壩長1000余米,一般寬40多米,最寬處達70多米,高約8米,作用是阻擋從驪山下來的流水,並引導繞過秦始皇陵再往北流。按《水經注》記載:"水出驪山東北,本導源北流,後秦始皇葬于山北,水過而曲行"。




專家們亦發現秦始皇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,看來從驪山流下來的河水,有沖射秦始皇陵的可能。另外,驪山背後的秦嶺行龍未止續往東行,下砂回朝力度不足,秦始皇陵龍氣多被奪去。另外秦始皇陵前的渭河,經過與涇河相合之後,向著秦始皇陵的西北方流來,過後再往東北方流去,這樣的渭河流態成彎形,在秦始皇陵看去像近身曲水,但配合背後的驪山內彎形態,秦始皇陵就在一個河灣之中。按山水之比例,秦始皇陵緊靠驪山和秦嶺,驪山高一千多米,秦嶺更高二至三千米,渭河在前方界氣太近,墓前唇托和下庭不得舒展。從形勢和巒頭可以看出,秦始皇陵難以使秦朝安享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