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

大嶼山


大嶼山

日期:2014年5月 



大嶼山是香港的第一大島,面積147.16平方公里,比香港島還大上84% Lantau Island」是它的英文名字,相信是從它的別名「爛頭山」譯成的,在大嶼山最高處是鳳凰山,頂上有兩座山峰,遠處望去就如被劈開了的山頭,所以被人稱為「爛頭山」。


古代的大嶼山,居民主要以捕漁和生產海鹽為生,南宋時期大嶼山的產鹽業已非常蓬勃,至明朝時大嶼山的石壁、大澳、沙螺灣、東西涌等村落已形成。 大嶼山過去一直發展較少,或多或少都與它的風水地理有關,在青馬大橋還未落成之前,只有靠水路才能到達,交通不方便。


大嶼山位于香港的西南面,西北方對著珠江出口,南面是南中國海,從整個珠江三角洲來看,大嶼山屬於珠江出海處的水口關攔,保護著廣東內局,沒有大嶼山這個水口山,廣東內局就變得鬆散,珠江水流亦會變得急速,影響著珠江三角洲內的人財聚氣,大嶼山起了非常重要的風水作用。

  
 另一個作用是對香港的,當珠江從西北方流入香港,經過大嶼山水流分成兩路,一是經大嶼山東北面的吸水門,再經青衣島流入維多利亞港,二是經大嶼山西南面的分流,經西博寮海峽流向香港的東南面。 


 若是沒有大嶼山的緩衝,珠江口便正對香港內局,如尖沙咀和中環一帶,冲射的殺氣非常大,珠江水流入維多利亞港亦變得急速,同樣香港的人和財皆難聚氣,經濟亦難有發展,所以大嶼山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香港的天然護衛。


這個護衛雄偉不凡,有著香港的第二和第三位高山(鳳凰和大東山),大嶼山來龍自東北方,從龍祖大帽發脈,經上花山落深井過渡馬灣,接連節節進龍起大東山,再跌頓伯公坳上鳳凰山,行龍剛猛有力,從大東山望向鳳凰山,就如一頭鳳凰張開口直飛上天。



大嶼山行龍特別,沒有開帳纏護,從東北方直向西南方行龍,一個接連一個的山峰,是獨龍格局,相傳宋朝時期風水名師賴布衣,曾說過一句『大象拖小象,代代出和尚』,來形容山龍行度,這正好指出大嶼山此種獨龍姿態。 果然,大嶼山內從昂平、羗山到大澳一帶,建有大大小小的佛寺和精舍,其中寶蓮寺、羅漢寺、靈隱寺和觀音寺等較為聞名




隨著19971998年的香港國際機場、青馬大橋、港鐵東涌線等大型工程陸續落成,這正好配合進入八運的零正安排,青馬大橋把東北方龍氣貫通,促進了大嶼山的發展,未來還有港珠澳大橋,將北大嶼山變成另一個大型新市鎮,但大嶼山在風水上屬於水口山,起關攔作用受殺氣重,每逢發展都會挑戰力大困難重重。